比兴手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0-22 17:05:31

语文中比兴手法是什么东西?

比兴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宋王安石《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顾炎武《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什么是“比兴”手法?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什么叫做比兴手法?

比兴一词最开始源于《周礼》“六诗”说六诗便是人们熟悉的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内容方面的分类,“赋比兴”则是创作手法的分类“比”,就是比喻“兴”,则较为复杂,类似隐喻与象征等修辞手法,多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难以用言语说明的情绪,给人以无尽联想朱熹对比兴的说法是最普遍的一种: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所引领的含蓄蕴藉的诗歌风格,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写作手法?

“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诗歌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归纳。

一、赋

题中所指赋即平铺直叙,铺陈、排比(铺排)之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一起使用的。是指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铺排手法的作用,常常起到其它手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而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再如,《黄河大合唱》歌词中:

保卫家乡,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赋的要求一是要将事情讲述清楚;二是内容要曲折、起伏,不能平淡没诗味;三是要有主线贯穿始终。

“赋”的另外一种解释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在我的《赋是什么意思?》一文里有详细论述,不属于今天讨论的范围。

二、比

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通常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显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比喻。

比喻的作用是用易知说明难知,以具体说明抽象,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使文字形象生动。

比喻有以下三种:

1、明喻(直喻)

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喻体)来比拟某事物(本体),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喻词。

前边例子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

再如,诗人傅金城描写毛主席办公桌上的玻璃板:

明如韶山天一片,

晶如南湖水一湾,

坚如井冈石一块,

亮如延安窗一扇。

诗中四个句子都用了明喻。

2、暗喻

暗喻是一种隐晦的比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

例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出自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里的本体是“长安街”,喻词是“成了”,喻体是“大海”。

3、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例如,欧仁?鲍狄埃《国际歌》中: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此段歌词中,两处用到借喻,

其中一处本体“共产主义”和喻词都没出现,借用喻体“鲜红的太阳”来比喻“共产主义”。

三、兴

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

如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两句起兴,写少妇高兴登楼,但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联想到折柳而别,后悔“夫婿觅封侯”,如今自己独守空房,由此产生了怨。

再如,《诗经》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用河中陆地上的水鸟的求偶鸣叫,来引出男女情爱之事。

总之,诗歌的“赋、比、兴”写作手法起于《诗经》,影响于后世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用明人王文录的一句话作结尾:“作诗不明赋、比、兴,医药不明君臣佐使也,岂得为诗?”




什么是比兴手法?

用比喻等手法兴所要抒情之物。具体解释:1、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对“比”的解释。2、作为古典诗词创作中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不仅限于比喻、比拟,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以别一事物为发端,引出要描写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兴作为发端,一般用在开头,所以又称为起兴。5、兴与所引出的所咏之词,一是有联系,一是没联系。一、兴的联系:1、是“触物起情”,即比照当时所见的景物而起兴;2、是“托物兴词”,即借不是不是当时所见的景物而起兴。二、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比、兴经常结合运用,或比中有兴,或比又兼兴,或比兴连用,被称为比兴,或托兴、兴寄等。

高中辅导机构推荐

简单学习网

简单学习网简单学习网是知名的中学辅导网站,提供高中学习机及高中视频资源,帮助全国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及成绩。

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