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克服路径依赖

发布时间:2022-05-15 10:25:11

工程硕士教育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工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的局面。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与工学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否则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局面。为此,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在培养中突出工程硕士教育自身的特色。

1、立足实践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决定质量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由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对工程硕士教育师资的要求不同于工学硕士生教育,学校注重选拔与企业合作密切,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及授课教师,并每年对新增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的具体要求,熟悉相关管理规定。学校还组织多名教师参加国外工程硕士教育培训班,赴法国、德国等国学习先进的工程硕士教育经验。

此外,学校还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聘任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员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任课教师,为此,学校成立了工程硕士企业讲师团,为工程硕士生开设课程和讲座。

2、突出工程特点,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根据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组织编写工程硕士教学用书及讲义。其中以突出工程实践特点,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方法》等三本教材被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立项并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为加快工程硕士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对工程硕士课程教改以立项的形式给予资助。2004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35万元资助工程硕士教改项目,仅2007年学校立项的工程硕士教改项目达28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3项、重点课程n项、编写工程硕士系列教材7本、讲义7本。在此基础上,2008年通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工程硕士教育系列教学用书。此外,2006年与宁波大学合作的《工业过程先进控制技术》教材编写教改项目,己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同时被认定为上海市研究生教学用书。

3、面向工程应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需要,学校整合了现有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在职)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面向工程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做到阐明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教学为主。学校重视对应用软件使用方面的教学,例如化学工程领域强调工程硕士生必须会使用先进的商用过程系统工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等。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中,针对培养对象的特点,学校要求各学院单独为工程硕士生开设课程,力求经过2-3年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上允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特色。

4、紧抓实践教学,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自开展工程硕士教育以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己与中石油、中石化等3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进行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中,由于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重要性凸显。为此,学校在保证基础课程前提下,增设了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必修((4学分)课程。为了克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困难,学校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小组,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在各个工程领域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研究生院负责涉及多个工程领域的基地建设,各个学院负责本学院工程领域的基地建设。学校还制定了统一和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模版,这样,减少了行政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学校己与6个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建立了校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尚有两个大型企业合作协议在洽谈中,各个学院也与联合利华、德国拜耳等大型跨国公司建立了院级实践基地。研究生院制定了“工程硕士实习手册”,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到2010年6月,09级工程硕士生全部按培养计划赴企业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学习。

5、落实双导师制,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由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于工学硕士。内容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上,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指导中,深入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建立了校企双力-导师联系制度,加强双方的沟通协调,校企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中强化过程管理,如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均须经所在工程领域的工作小组和双导师审核通过,并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等。

在职研究生推荐

在职研究生

有问必答专注在职读研,请在线提交您的问题。

在线提问
在职研究生报名

网上报名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负责老师将会与您及时联系。

点击报名